編輯導語:工作效率是職場中的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工作效率低下有很多原因,也有不少的解決辦法。如果你想要成為注重成長與效率、專注工作的人,也許深度工作能幫到你。本文作者對深度工作進行了詳細介紹,供大家一同參考和學習。

最近何同學新發了一個視頻叫做《這視頻能讓你戒手機》,其中在調研了數千人的平均手機使用時長后得出的數字是:8小時4分,年輕人平均每天要花1/3的時間在手機上。

于是,何同學就給出了幾種戒手機的方法并做了對照實驗,最后效果最好的就是:當我們每次打開一款app使用前,先想想自己現在準備用這個app做什么、并設置好本次使用時長,時間到了則進行到期提示,此時可以選擇退出或是再重新設一個使用時長后繼續玩。

當時看視頻時就在感慨還在讀書上學的何同學怎么這么機智,然鵝沒過多久,就在最近看的一本書《深度工作》里出現了和何同學類似想法的一些舉措。我們不去探討何同學是否對這些方法有所借鑒,但這樣的方法確實幫助了視頻中的實驗對象成功明顯縮短了手機的使用時長。

于是乎,今天筆者想和大家討論關于深度工作的所思所想。為什么我們要深度工作、這對我們有什么好處?接下來我們如何開展深度工作,需要遵循哪些原則?

一、我們為什么要深度工作?

提了這么久深度工作,想必大家都很好奇:什么是深度工作?什么又不是呢?

1. 深度工作Deep Work

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而深度工作的反面則是浮淺工作Shallow Work。

2. 浮淺工作Shallow Work

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復制。

通過上述2種官方定義,我們可以很清晰地對比出二者的區別:

  1. 一個需要高度專注、一個可以允許不專注被打擾
  2. 一個能夠創造新價值、一個難以創造新價值
  3. 一個難以復制、一個容易復制

看到這里,我們可能都會快速去對照下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深度工作多還是浮淺工作多?

很不幸,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浮淺時間比較多。

看起來我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一派欣欣向榮的繁忙景象,但實際都是在完成應付群聊、各類ppt等浮淺工作。

浮淺工作本身是簡單而不費腦子的,選擇做這些事是大腦的本能,但當我們淹沒在浮淺事務之中時,這樣缺乏挑戰力和創造性的工作難以帶給我們持久的愉快和成就感;而深度工作因其具有創造力和挑戰性,會幫助我們獲得更優質更有價值的產出,但這往往不是大腦愿意主動選擇的事情,需要我們抵抗惰性和優化。

那么我們要怎樣才能克服惰性和誘惑,更好地投入深度工作的懷抱呢?

二、如何開展深度工作?

為了擁抱深度工作,這里我們給出4個準則:

  1. 工作要深入
  2. 擁抱無聊
  3. 遠離社交媒體
  4. 摒棄浮淺

1. 工作要深入

首先,我們需要在實際的工作中,選定自己的深度哲學并將其培養成為一種習慣。

這個描述有些抽象,通俗一點就是,找到適合你自己深度工作的節奏,即找到自己什么時候深度工作、什么時候浮淺工作,什么時候休息和娛樂,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好計劃,并為這樣的計劃創造一種穩定的氛圍,幫助將其培養成自己的一個準則和習慣,讓我們更好地去堅持深度工作。

關于深度工作節奏,我們給大家4種可以參考的范例:

  • 禁欲主義哲學:杜絕欲望和誘惑,讓自己盡量與世隔絕,獨處工作,這是一種比較極端且需要高度集中的方式
  • 雙峰哲學:即每年固定安排幾個月“閉關”,這幾個月期間就像禁欲主義哲學那樣工作;閉關結束后再回歸日常工作節奏和生活
  • 節奏哲學:每天固定安排幾段時間進行深度工作,其余時間段用于完成浮淺工作和休息娛樂
  • 新聞記者哲學:像新聞記者那樣,隨時隨地有了靈感時,就立刻調整狀態開始進行深度工作

顯而易見,對于互聯網從業人員來說,大多數人比較適合于第三種方式:節奏哲學,即每天固定安排幾個時間段進入深度工作。

為什么呢?一來,我們沒有第一種和第二種那樣可以完全閉關的資本和環境,二來,一般人也難以隨時隨地投入深度工作的狀態,反而還需要創造一個穩定的工作環境,來支撐我們對抗惰性和誘惑。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給自己安排一定的用于安逸放松的時間,也就是小時候家長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玩的時候好好玩,學的時候好好學。

經研究,普通人每天深度工作的時間在1-2小時,非常優秀的人可以達到4小時,幾乎沒有人可以超過4小時。這也就說明了深度工作所需要消耗的注意力極高,而每人每天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當我們脫離深度工作狀態時,就需要通過盡情的放松和休閑來進行充電,補充能量和精力,以便更好地投入下一次深度工作。

2. 擁抱無聊

在這個有如此多可供消遣娛樂的渠道的時代,我們已經很難感受到無聊這種狀態了。

我們在尋找各種各樣的方式,讓我們避免感到無聊、避免被別人覺得無聊。但是無聊,真的是一種沒有任何價值的狀態嗎?

舉一個自己的例子,我之前是很不喜歡跑步的,跑步多“無聊”啊,視覺、聽覺、味覺都無法得到刺激,就是單純地身體在不斷消耗體力,看起來就是一件難以讓人感覺有趣的事情。但是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喜歡跑步呢?

我問了身邊一個喜歡跑步的朋友,他說跑步雖然是一圈一圈地沿著操場不斷重復,但是卻可以借這個機會去思考、去消化自己的情緒,也可以放下手機去看看操場上形形色色的人、去看看天空的星星和路邊的樹林。對他而言,這就是一種難得的獨處和享受無聊的機會。

當時還不怎么能理解到這一點,但是當自己真正開始跑步了之后,才發現跑步真的是一種表面無聊、但卻能讓你收獲頗豐的事情。當自己內心感到壓力、焦慮時,跑步能幫助我短暫地忘卻表面的情緒,更為理性地去思考如何去處理這些壓力和焦慮的來源,做好一個初步的應對計劃。通過這樣一個和自己對話獨處的過程,在不經意期間,就解決了很多當時被情緒包圍難以脫身的事情。

此外,筆者在很早之前就了解過冥想這件事,也嘗試過keep上的冥想課程,真的很難。當我們閉上雙眼靜坐,思緒會無限蔓延開來,我們會想到這樣那樣有趣的事情、這樣那樣令我們焦慮擔心的事情,很難將注意力集中于一點。

但是持續的冥想練習,確實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和更具邏輯性的思考。因為不善于深入和專注思考的人,往往在想到1、2層邏輯之后,便難以集中注意力繼續剖析,而善于專注的人,能夠在2層思考之后,還能繼續保持對當前問題的專注,不被其他誘惑和想法打斷,這樣也便有機會想出多于常人的更多一層邏輯。

在未來新的一年,我最大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可以每周固定花一部分時間去堅持做一些“無聊”的事情,因為有趣的事情大多來源于被輸入,而無聊的事情就需要自己集中精力去輸出才能找尋到一些意義。

3. 遠離社交媒體

坦白講,這一點其實常人很難做到,無奈筆者本身也只是普通人一枚。

雖然我們無法真正遠離社交媒體,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控制固定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來讓工作效率最大化。例如,上班固定某30分鐘內在電腦上查看郵件、回復工作消息等,之后就將這些軟件退出亦或是最小化以避免被打擾。

此外,我自己還會用的一個很簡單但很有用的方法就是:不登電腦端微信。在做了這個很小的改變之后,隨手查看群聊和查看被艾特的頻率降低了,也就保證自己擁有了更為完整的時間去思考當前的問題。

這里插一句,為什么完整的時間塊更有助于思考呢?這主要是因為人類有注意力殘留的現象,即我們在做完上一件事后開始下一件事之前,總會滯留一些此前事件的殘留想法和情緒,這樣就導致我們如果多次切換事件時,會產生大量的注意力殘留時間,也就難以讓我們有連續而深入的思考。

4. 摒棄浮淺

我們都知道應該多做一些深度工作、少做一些浮淺工作,但日常中我們確實又有很大一部分時間在完成浮淺工作。針對這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參考下述幾個方法來幫助我們摒棄浮淺:

  1. 定量分析每一項活動的深度
  2. 5點半前結束工作
  3. 提升浮淺工作的效率

準確識別和定量分析工作的深度,能夠幫助我們判斷工作的優先級,從而選擇優先級高的深度工作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5點半前結束工作,則講的是我們要通過明確deadline,去讓我們有限工作時間內的效率最大化,倒逼我們選擇優先級高的工作去完成,而不是被大量的浮淺工作所淹沒。

浮淺工作的定義本身就來源于個人對該項工作的定義,你所認為的浮淺工作,也許對于別人和團隊而言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如果任何人都不去承擔團隊里浮淺工作的部分,那么將會無法協作、難以發揮團隊的價值。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浮淺工作,我們需要盡量去做效率提升:在明確其價值和意義之后,團隊可以共同對流程和內容進行優化,用更少的時間去高效完成即可,而不是粗暴的砍掉或是拒絕。

「你是真忙,還是看起來很忙?」,希望屏幕前的你都能停下來花1分鐘時間思考一下,也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開始真正踐行更多保持專注的深度工作。

 

作者:冰冰醬;公眾號:setmefree

本文由 @冰冰醬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快速連結:品牌行銷點點讚

GOOD485885CE4EED


慢性咽炎能吃蜜棗嗎月經期間可以吃周黑鴨嗎骨質疏松癥 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隱患怎樣預防產後心臟病 做到這7點很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86f58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